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实施三年来,汕尾在产业发展、城乡融合、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为进一步深化公众对“百千万工程”的理解,展现其政策背景、实施路径与长远意义,我台特别策划推出《“百千万”专家说》系列报道,邀请各领域专家,围绕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实施成效、创新做法与发展建议进行深入探讨,从专业视角解读三年来汕尾的发展变化与未来趋势,提出可行性建议。今天播出第一期《张顺聪:家乡这三年,让我自豪》。
三年“蝶变”,一座滨海小城焕发新颜。随着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持续深入,汕尾不仅在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中跑出“加速度”,更在医疗健康、民生福祉等软实力方面实现跨越式提升。这一切,身在广州、心系故土的医学博士张顺聪,真切地看在眼里,更暖在心里。
医学博士 张顺聪:(张教授,我市在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推动之下,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您觉得在医疗方面有什么变化?)我觉得随着我们医保比例的不断上升,群众就医的负担已经大幅度地下降,你看现在门诊量也很多,手术(量)也三年翻番,我觉得这个还是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成效之一。
张顺聪,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微创科主任、医学博士、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。虽常年工作于广州,却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来自汕尾,始终牵挂这片生养他的热土。
医学博士 张顺聪:作为一名医生,我非常关注汕尾的医疗变化,特别是在去年深汕中医医院正式揭牌,这是汕尾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推进政校医合作的重要里程碑,有很多核心的科室在我们这里建立了专科,这让汕尾市民“在家门口”,就可以享受到省级的医疗服务。
从汕尾走出去的省级医疗专家,张顺聪多次主动返乡参与医疗帮扶。他坦言,每一次回来,都能感受到城乡面貌与人文氛围的可喜变化。尤其让他感慨的,是“百千万工程”推动的医疗资源下沉——专家常下乡、设备持续更新、乡镇卫生院能力不断提质。
医学博士 张顺聪:我记得小时候,家里如果有人生病,特别是急症,都要坐好几个小时车才能到广州看,路上又颠簸,而且又不能那么快,经常再加上一些塞车,所以家里人心情焦急得不得了。现在不同了,现在以深汕中心医院为区域龙头,多家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也大幅提高,特别技术水平有大幅地提高,有很多高难度的手术,其实在本地就可以完成,很多专家也定期来这里(坐)诊,这些都成了常态。
儿时记忆中就医的艰辛,与眼前家乡医疗的巨变,在这位医学博士心中形成强烈对比。他亲眼见证了过去乡亲们为求医辗转奔波,如今“小病不出镇、大病不出市”正成为现实。
医学博士 张顺聪:现在像我们乡镇这些医疗条件也都大大改善,像以前可能就是一个血压计、一个温度计,还有几片药片等这种已经成为了历史,你看现在像CT、核磁共振这些设备都已经到了乡镇,而且还能通过远程会诊请省城的专家来指导(患者)诊疗的方案,这也是我们“百千万工程”带给老百姓最实在的健康福祉。
医疗水平的提升,不仅关乎个体健康,更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。张顺聪认为,优越的医疗环境已成为汕尾吸引投资、汇聚人才的一张新名片。同时,随着海洋经济、文旅康养等产业迅速崛起,强大且可持续的医疗卫生体系,正为这些产业提供着坚实的保障。
医学博士 张顺聪:我们常说“健康是1,其他后面的都是0”,如果没有全民的健康,就没有全面的小康,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,你看像我们红海湾、金厢银滩,生态都很美,(医疗)服务提升了之后,其实我们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为高端康养旅游目的地。
三年时间,改变的不只是感受,更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多个实例中。汕尾医疗健康的“蝶变”,绝非单一领域的修修补补,而是一场从硬件到软件、从技术到服务、从基层到县域的全面性、系统性的升级。
医学博士 张顺聪:从微创手术技术的突破,到远程诊疗服务的升级,从就医成本的下降,到群众满意度的上升,其实都体现了汕尾的医疗正在发生质的飞跃,而这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改善,其实更反映了我们在医疗理念的进步,还有服务模式的创新,其实这才是真正让我们老百姓得到了实惠。
“百千万工程”三年初见成效,张顺聪用专业视角解读汕尾之变;心系桑梓,张顺聪用行动诠释游子情怀;展望未来,张顺聪对家乡发展信心满满。
医学博士 张顺聪:从过去看病难、看病远,到现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省级的医疗,“百千万工程”让汕尾医疗实现了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根本改变,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,培养本土骨干,打造一支“带不走的医疗团队”,这才是“健康汕尾”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。
医学博士 张顺聪:每次回来看到汕尾的变化越来越美丽,其实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的,虽然在外面的时间很长,但是对家乡的感情是不会变的,也是希望更多出门在外的家乡人,能够关注家乡的变化,能够为汕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记者 王妍:在一位医学专家的眼中,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医疗水平的提升,更是一座城市在“百千万工程”引领下的全面蜕变,我们相信,有了各方的共同努力,汕尾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,更富温度。
来源:汕尾手机台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: 